代大权谈主题性美术创作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895天前 | 82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社会在新世纪、新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有待艺术创作以形象的方式去记载、表现。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当代中国更注重社会整体的积极性,审美的普遍性和艺术的大众性,从这三方面彰显了代表主流价值观的上进心,普遍人性中的积极性。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中国当代美术实践过程中突出的艺术行为,也是主体价值观在艺术创作领域的行为艺术,主题或显或隐,现象不曾间断,理念或起或伏,行为从未模糊。

中国社会在新世纪、新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有待艺术创作以形象的方式去记载、表现。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当代中国更注重社会整体的积极性,审美的普遍性和艺术的大众性,从这三方面彰显了代表主流价值观的上进心,普遍人性中的积极性。

在主题性创作几次大的呈献后,既有成绩也有不足,不足后面隐匿的问题犹应引起重视,比如创作的后继乏力,资源的深化表现,形式的与时俱进,提出这三个问题可资大家思考。

先看创作的后继乏力,实际在已完成的主题性作品的创作中,造型不稳定不扎实,常常成为画面中的硬伤,临时找模特对照片,凑齐了数量但凑不齐质量,弓尚未拉满,箭己经放出,这在青年画家的作品中犹为明显,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傅抱石   江山如此多娇  39×115cm   1959年

主题性创作的画家主体已越来越多地集中于中青年画家,尤其是大量青年画家的创作显示出朝气蓬勃的态势,但与历史名作相比,基本功明显不扎实不敦厚,一方面学院写实性的课程,长期性的作业,深入性的研修早已被电脑的软件处理,数码的打印输出所取代,学院忙于放箭懈于拉弓,追求形式表面的光怪陆离,不再深入地探索形象的塑造,这种基础性、根本性的转变,只能让学生具有机巧的再现能力,却不懂得主观的表现意义,先天不足使很多从学院毕业时间不长的青年画家,在面对主题性创作时,手底下没功夫,手头上没份量,画面中形象形态虚浮肤浅。羿之教人射的经验很简单,就是挽弓当挽强,弓必须得拉开拉滿,箭才可能充满力道甚至力透靶心。好的画家常常一生都在不停地拉弓,不停地坐实基础,而不忙于放箭,当重大主题性的创作时才可能游刃有余地深化表现深刻主题。因此对于青年画家而言,路还很远,弓得拉满。

再看表现资源的利用,大多过于表面化,急用薄取。许多重大历史题材有画面却看不到画面提炼萃取出的重大意义,只见蚂蚁搬家,少见蜜蜂酿蜜,虽然都辛苦但结果却各异。

李可染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中国画

69.5×45.5cm   1973年   中国美术馆藏

目前主题性创作所呈现的画面是充裕丰沛的,缺啥补啥应有尽有,但在组织画面时搬家与酿蜜最大的区别就是再现与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再现,尽可能搜集历史素材,尽量都放进画面,这仅仅体现了体力之量而非脑力之质。组织历史素材并从中萃取可资表现的精华,画家必须从形式技能中找到思想内涵,从思想内涵中提升精神品质,才可能让创作更充实,让表现更丰厚,形而下之实与形而上之虚相依互动,再现之形与表现之神相辅相成。因此搬家的时间与酿蜜的空间是绿叶衬红花的关系,叶片再多也只有开花这一个目的,素材搬家的辛苦与酿蜜不易的努力肯定是创作的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

最后再看形式的与时俱进,即是穿新鞋,就要走新路

当中青年成为主题性创作的主体时,他们当代的现实环境与以往老画家的历史背景是截然不同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波翻浪卷,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已是不争的现实,绘画表现的立场与视角也掠过苏联巡回展览派和欧洲古典与现实主义而展望更广阔的天地,因此,用过时的理念指导今天的创作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同时对表现结果的判断,对主题与主体的理解应更开阔更深刻,喜看千帆过才能再见万木春,穿新鞋走老路本身就不符合艺术的规律与价值,如果艺术不能表现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不能表现政治治理的积极性,不能表现人性的深美宏约,主题性就只会止步于表面的再现性而谈不上深入的表现性,过去的经验产生过过去的佳作,今天的尝试也应该有今天的成果,从组织、指导、评议,到创作主体和画家个人,都应形成共识,即主题性创作必须穿新鞋走新路才有发展才有未来,才可能凝心聚力共同创造中国美术史新的价值与意义。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中国画

105×64.5cm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淮南子》中曾云“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实现富国强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代表了十四亿人的人生理想,如何在艺术的表现中体现这一宏伟的人生理想,表现人性中最大的公约数,艺术所能做,也善长做的,正是构建一个梳理整合的形象平台,一个可视可思的公共空间,一个人人参与其中并共享的审美形态,从而在精神层面形成上进与积极的社会生态,满足公利和公益的需求,继而满足每个人的私利与私益。主题性创作不仅仅具有公利、公益的宏大叙述模式,也包容私利、私益的个性诉求,和谐社会的本质即是更多包容、更多理解,用生动的个性主张去充实和丰富共性空间,所以在主题性创作行为中,不同手段、不同特点和不同表现的相依互动就更需要包容与理解,主题性创作要直面艺术共性与个性的存在,艺术家较为个性化的追求常常要面对社会共性化的审视,而大众与社会的精神主旨也要依靠艺术去表现、去叙述,于是在大众与小众之间,在社会与个人之间,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务必有一公众文化平台,有一形象载体,让所有人共享,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也是主题性艺术的创作目的。艺术创作的终极价值是对人性更积极的表现,不仅仅是表象或行为,更不能止步于标语和口号式的所谓应急之作,而是经过心灵的震荡与人性的净化,去探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的语言,更深刻地揭示这种关系是如何作用于我们日常平凡的岁月,让观者不但见其然,还能想其所以然,不但看到点线面,还能想到和谐与生动。

好的美术创作源于平常中的不凡,源于均衡时的灵动,我们常常说莫负时代,就是要用更冷静更理性的态度去审视现实,去理解社会,去贴近人性,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今天的画家还要能为时代讴歌为人民代言,作为这个时代的画家,面对这个时代的现实,思考历史的过往,静下心,沉住气,用动人心魄并发人深省的美术作品去表现这个时代的脊梁,去表现这个时代的心声,是每个画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 29 2023-03

    黄易(黄小松)书画作品欣赏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清代篆刻家,书画家,篆刻最为著名,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为西泠八家之一......

  • 20 2023-03

    李流芳:唐人诗意册

    李流芳 (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三十二岁中......

  • 17 2023-03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任惠中

    任惠中,1957年12月25日生,山东省莱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专业博士课程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

  • 16 2023-03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明·佚名《千秋绝......

    《明人画千秋绝艳图》是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一幅长卷仕女绘画,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卷在6米多长的画面上,绘写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从秦汉到明代各个朝代中比较著名、见诸于史实或......

  • 16 2023-03

    胡佩衡:博识多能,一代名家

    胡佩衡(1892.6—1962.3),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外号胡涂克图,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因祖辈做粮商,迁居北京。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

  • 15 2023-03

    漆画在生活茶事中的应用美学!一起了解中国......

    漆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一。自先秦起,漆器、漆塑的出现,至后世的漆画、漆艺的应用,因其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从而谱写了独特的辉煌历史。

  • 13 2023-03

    中国新汉画水墨艺术开山者:王阔海老师

    王阔海,1952年生于山东招远市,1970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央电......

  • 09 2023-03

    云南诗书画三绝的担当和尚

    师云南晋宁人,姓唐,俗名泰,字大来。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经选,不赴。国变后,礼无住老人祝发,遍参吴越名宿,于湛然处,发明大事。出世于鸡山石钟,滇南衲子浩然趋附。康熙癸丑冬,示微疾,趺......

  • 09 2023-03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的书法人生!

    孙晓云1955年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部队服役八年。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中国书协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