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光浩油画艺术展开幕,开启抽象艺术蝶变之旅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923天前 | 518 次浏览 | 分享到:
10月23日,“灵性的脚步——强光浩油画艺术展” 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艺术总监、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任策展人、批评家杨卫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将持续至11月6日。

10月23日,“灵性的脚步——强光浩油画艺术展” 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艺术总监、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任策展人、批评家杨卫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将持续至11月6日。

展览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强光浩精品力作40余件,是其近年来举办的最为全面且能够展示其艺术成就的一次个展,展览以他近期一系列重要作品为主体,也集中呈现了艺术家长达几十年持续探索的历程。

在西方抽象油画潮流影响之下,强光浩持续探索建构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一开始使用笔、刀来刻画线条,到后来通过直接挤压颜料管作画。线条流动的韵律与色块交错的节奏中,又可见深植于抽象笔触下的传统写意意味。

《风景》,150cm×190cm ,布面油画,2021年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认为,在强光浩的笔下,“西方现代”和“东方传统”产生巧妙的契合。在他看来,这些线条与形象迷朦且灵性,使得其画作既有西方抽象绘画的特点、又兼具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表达,“强光浩用颜料管所作的线性诗歌是他个人生命历程的写照”。

强光浩本人也走过一段颇为曲折的艺术创作旅程:他一直怀揣大学梦、在得到之后却又敢于清醒放弃,在北京画家村历经艰苦,而后又南下广州奔波闯荡……早早投入创业的他,却始终保持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持续性。面对命运的每一步选择,他都走着坚定的步伐,并将内在的生命力注入画作中,展开自我与生命的对话。

“画不是用颜料堆积起来的,是用生活堆积起来的。”在强光浩看来,艺术创作不但是绘画技术的积累,更是生活经验和文化思想的积累。每一幅作品都是生命阅历在画布上投影的“像”。如今,在成就自身独立且饱满的艺术生命同时,他也收获越来越多行业内外人士的认可。“我们希望观众也能从展览感受到作品的灵性,从而收获一份源于生命的内在韧性。”王绍强说。

对话艺术家

好的艺术要能引起观众“二次创作”

小南:与通常所说的“学院派”相比,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这种创作状态?这种创作状态给您的艺术面貌带来哪些影响?

强光浩:我做过建筑设计、做过美术编辑,也做过陶瓷创作、做过家具设计。可以说,我是一边在做“纯商业”、一边在做“纯艺术”。我是一直在用纯商业的方式来反哺我的艺术创作,这毕竟是一种生存之道。其实我早年也尝试过“纯艺术”,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从事油画创作的那段日子。但两三年就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了,因为靠卖画维生是非常困难的,很难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

其实反观很多国外的艺术家,无论传统或是当代艺术,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是用商业来养艺术。我来到广州以后,改革开放前沿浓厚的商业氛围为我提供了另一种创作道路的可能性。而反过来说,“学院派”也要身兼教师的职业要求,都会面临工作与创作的时间分配问题。

设计要求我们将艺术变成一件社会认可的产品,而艺术又能使我的产品显得比别人更有个性。但我对艺术创作的态度则完全不一样,我绝对不允许自己的作品有任何的商业味,我的画挂在家里也不能变成“装饰画”。我既然已经找到生活来源了,我的艺术反而赢得更自由的空间。我希望艺术就像一棵树一样自然生长,无须考虑别人觉得好不好看

《白驹》,100cm×200cm ,布面油画,2022年

小南:抽象油画在西方已经有上百年的传统,中国画家如何才能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面貌?

强光浩:我10多年前就开始创作抽象绘画了。其实,中国艺术家创作抽象绘画非常困难。首先,抽象绘画在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都很有传统,从业者很多,风格也非常多变,几乎把所有的路都“走死了”。然而,很多中国艺术家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探索抽象绘画。

其次,我们有着深厚的国画传统,艺术家对墨色和线条的关系理解很深入,但对色彩和空间的表达就会弱一些。而我个人得益于陶艺创作的经历,作品出现的每一次窑变都会给人带来惊喜,这养成了我对色彩的敏感。而通过硬木家具的从业经历,又让我对木纹自然生成的机理产生兴趣。所以,我在自己的油画作品里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让色彩和线条在画面自然释放,往往能产生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我想,这也是东方人审美情趣的一种表现。

中国艺术家多接触西方当代艺术是必要的,但不能从海外照搬他们的风格,否则只能风靡一时,却很难继续展现其生命力。马蒂斯、夏加尔、培根、米罗对我的影响都很大。我的确喜欢他们,但过去的知识就像蚕茧一样,既是营养、也是束缚。我们只有把营养留下、把束缚丢弃,才能破茧成蝶。我有某个时期风格也会与他们相似,但可喜的是,这次策展人选择的都是我的新作,与十年前的旧作相比就像两个人一样了。

小南:对不少公众来说,抽象艺术毕竟还存在陌生感,您希望走进美术馆的观众如何欣赏或理解您的艺术?

强光浩:这其实不是我的艺术遇到的问题,而是整个当代艺术的问题。要让普通观众欣赏当代艺术,首先需要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史,这是需要艺术教育的投入去积累。而我观察到非常好的现象,有些年轻观众在我的作品前面可以待上很久。他们会慢慢琢磨画家在作品里面表达的意念。

重要的是,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获得了什么?这幅作品是否触动了你?然后你自己去展开想象。我认为,最好的艺术是能引导你思考的、引导观众参与“二次创作”,而不是告诉你它画了些什么。


 
  • 29 2023-03

    黄易(黄小松)书画作品欣赏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清代篆刻家,书画家,篆刻最为著名,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为西泠八家之一......

  • 20 2023-03

    李流芳:唐人诗意册

    李流芳 (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三十二岁中......

  • 17 2023-03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任惠中

    任惠中,1957年12月25日生,山东省莱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专业博士课程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

  • 16 2023-03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明·佚名《千秋绝......

    《明人画千秋绝艳图》是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一幅长卷仕女绘画,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卷在6米多长的画面上,绘写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从秦汉到明代各个朝代中比较著名、见诸于史实或......

  • 16 2023-03

    胡佩衡:博识多能,一代名家

    胡佩衡(1892.6—1962.3),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外号胡涂克图,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因祖辈做粮商,迁居北京。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

  • 15 2023-03

    漆画在生活茶事中的应用美学!一起了解中国......

    漆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一。自先秦起,漆器、漆塑的出现,至后世的漆画、漆艺的应用,因其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从而谱写了独特的辉煌历史。

  • 13 2023-03

    中国新汉画水墨艺术开山者:王阔海老师

    王阔海,1952年生于山东招远市,1970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央电......

  • 09 2023-03

    云南诗书画三绝的担当和尚

    师云南晋宁人,姓唐,俗名泰,字大来。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经选,不赴。国变后,礼无住老人祝发,遍参吴越名宿,于湛然处,发明大事。出世于鸡山石钟,滇南衲子浩然趋附。康熙癸丑冬,示微疾,趺......

  • 09 2023-03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的书法人生!

    孙晓云1955年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部队服役八年。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中国书协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