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 每天 我都在许愿
我漫长的生命会像一座云梯
混沌未开的荒野
正看着我 走向埋有种子的平静大地
——王绮彤《每天 每天 在山谷》
“守正”方可“出新”
钟瑞军
得知好友赖智豪要举办展览,而且是“诗书画印”作品展,真为他高兴!
此次展览的主题“养拙守正”,正是对其近年来取得艺术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传统中国画传承和发展的精准概括。
何为“养”?传统中国书画之美,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吸收营养,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诗书画印”不是“写”和“画”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书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书画离开了传统文化滋养,将苍白而浅薄!
何为“拙”?从审美角度,“拙”就是“登岸弃舟”,“不工者,工之极也”、“复归于朴”的境界,白石老人常说要“无画家习气。”因为中国书画,不是描形做字,应该发自内心,技法和形式是为意境而服务的,情不真,则意不切,作品就会“巧”,打动不了人。另一个角度,一拙胜百巧,大巧若拙。学习中国书画,我们年轻人最忌“取巧”,智豪兄一直以来扎实学艺,在诗书画印方面,不断下苦功,用“拙”工夫,得“大”成果,令人钦佩!
何为“守”?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信念,并付诸于行动,则为“守”。
何为“正”?即正道,传统中国书画,必须守常求变,守正开新。传承中发展,才是真的发展,发展中传承,才能真正传承!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本体语言,缺一都不完美!传统中国画不应该简单概括为“美术”,若以“美术”概括,极大窄化了中国画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内涵。诗书画印的融合,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艺术家的表现力,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中国画的审美高度。
智豪兄的诗书画印兼修,功夫十分扎实,作品呈现了他的综合修养,很抒情,也很写意。了解诗人的心更能理解诗人的诗,因为了解他,面对他的作品,我能强烈感受到他的内心情感的丰富和对外的表达,真诚、率直、执着、低调而生猛……
养拙守正,诗书画印兼修,智豪兄作为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给我们年青人树了个很好的标杆,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思考。这是一种文化立场,更是对传统中国书画的态度,认识论决定方法论,正谓是路正则不怕路远,路对则不怕路长,只有“守正”,方能“出新”!
(钟瑞军: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率性自然 专精贯通
——赖智豪的“诗书画印”艺术
卜绍基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文人画勃兴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苏轼对诗书画的审美态度,其对诗书画“本一律”的认识,更是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理论中彰显。所谓诗书画“本一律”是指诗歌、书法、绘画三者之间存在着相通性,绘画、书法、诗歌三种艺术,并不是描绘客观对象的表面状态,而是意在言外,自然天成,单纯质朴,耐人寻味。
“涂鸦老墨画难烦,百尺竿头出自然。竹隐清楼幽影里,浮生半日此中闲。”这是书画艺术家赖智豪所作的一首题画诗。画面中的笔墨淋漓,题字刚健,再配合诗情画意,印章布局,极好地体现艺术家的学养功力和综合素养。正是通过经年累月勤修苦练“诗书画印”诸艺,令智豪笔下所描绘的,无论山川河海,还是花鸟鱼虫,勿论铁画银钩,抑或诗词歌赋,皆能体现其率性之本真,自然之心性,专精之技艺以及诸艺之贯通。
观赖智豪山水花鸟画风,可知其独爱郊野川林之静穆高远,偏爱梅兰竹菊、绿叶春深之葱郁、生机。每当他拿起画笔,就马上彷如置身于与山水、与草木的无言对话中,一往情倾,未知往返。其作画之时,随心而出,神闲气定,然后命笔,往往能一挥而就,笔下景致物象应运而生,可见其三十余年的笔墨功夫之专精。经过多年的锤炼探索,他的作品更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前人且又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画风。作品葱郁寥廓,繁复幽邈,观者所见始终以心中之笔墨塑造形象、直抒胸臆,并最大限度发挥艺术家对笔墨、对自然的理解,力求突破传统笔墨程式之羁绊,在塑造其清劲放逸之画风的同时,更陶冶其豪迈豁达之气度胸襟。
古人品评书法,认为字如其人,因人之心性,往往于作书时,自然流露。而书法的骨力形势,乃是书家所并重,首先求骨力,然后形势自生。但除这四者之外,还须有气以贯注之,曾国藩论文,以阳、刚、阴、柔作为古文四象。书法亦是如此,奇拔雄健,是为阳刚。沉着宽博,乃是阴柔。二气并备,书法方可成。智豪得其要而守此法,先讲骨力,再讲形势,达到下笔之始,以迄竟幅,皆有气以为贯注。智豪的书法极重线条质量的锤炼,讲究用笔,又具骨力,笔锋运用从容不迫,节奏变换徐疾有度。观其书作可见宗法古人跌宕洒脱之神髓,又能结合自身性情,于清朗中有放逸,奇崛间蕴缜密;纵观全篇,涉笔即趣,意兴盎然。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前人把“道”作为原则方向,而把“艺”作为修身养性的基本素养。换言之,通过艺术可以体悟人生,同时,以道来统摄艺术,艺术才会走得更长远、更深入。智豪在多年的游学历练中,得悟个中三昧。他一方面坚持“为学当转益,多师是我师”,另一方面从诗词、篆刻等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创作养分,始终坚守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取自造化的创作之路;近年来更是出任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之要职,引领广州青年美术投身公益,服务社会,更兼传道授业,得到教学相长等多维度的提升,令其“诗书画印”艺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抓住“韵”在线条中的表现
让画可以“兴”能够“观”
口述:赖智豪 采访整理:梁湖
许多对中国画有兴趣和有一定涉猎的朋友,都常常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产生中国画这一艺术瑰宝并且流传得如此久远?”
最近一年,我对此也在不断地思考,同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写生和临摹。室内临摹时,名画中对自然意境的营造常常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强烈共鸣。外出写生时,每当见到石缝里长出来的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时,我都会有一种感兴的情感涌起,如同水面的涟漪,这是美的触感化作心流在涌动。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情感与景观充分地、完美地融合发酵,像酿酒一样。
我常想起苏东坡的诗句并颇受教益。“清寒入山谷,草木尽坚瘦”,“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我希望我的画能够让人看了之后心里涌动出东坡诗句这般的韵律和意境。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去表现?为此我持续艰苦地临摹和探索,经历了否定之否定,我学会了做“减法”,简化到对线的思考。东坡的诗句是他对生活仔细观察与深刻体验的结果,中国画回归到最初,也是源于生活的感触带动了毛笔的笔触,产生线条。笔在我手上,也是艺术家器官的延伸,与我的心流韵律是同频的,于空寂处见流,于流行处见空寂,如何让线条的形式更丰富,既可以自由放肆地写,又能做到严谨有度,这是我这一年聚焦的重点。
因为线条是有大学问的。我最尊崇的画家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就非常强调“一画”理念,开篇即申明“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线条自具强骨丰肌的特质,跌宕生韵,在开合之间能够营造出绝妙的如灵光般的意境来。刘勰的《文心雕龙》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线条看似简约但其实并不简单,要练就这炉火纯青的功力,就需要懂得取舍,这是萃取和升华之后的结果。我与线条缠绵了几十年,技法的锤炼让人自信,美学的意境则更让人沉醉,直到现在依然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对得到有很大的兴致,但要舍弃就比较难,这就需要后天的修为和眼光,如同周国城老师告诉我的那样,要“养拙守正”。我目前的理解是为自己确立艺术的河床与两岸,这样生命之水才能有方向的流淌,产生活力,否则没有方向,没有堤坝,没有底线,也就没办法产生动能,结果就是漫无边际的洪水或死水。我的工作室名称是简园,也是鞭策自己,要去守护我们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从中不断汲取养分,同时也养护好自己艺术的初心,如闲云出岫,若无其事,让画面动心,观者畅怀。
过去我在房间里多,现在我领悟到也要走出去,投身自然界,画面得到“活的兴像”,方知诗的韵与画的妙。在画画之外,我也常常听老师讲诗,诗句会从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合“上”字,王维寥寥十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乡村渡头薄暮时的宁静景象,可谓写景如画,令人神往。在古典的时代,文人士大夫可以日夕徜徉于山水之间,或登高以舒啸,抚孤松而盘桓;或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其实这都是投身大自然的经验,没有生活经验,是绝不会想到“上孤烟”和“余落日”的。同样,我在画画中也在探寻融合生活的经验。临摹、创作、写生,呕心沥血,日复一日,因为热爱,因为梦想,以生命力的燃烧来为艺术的意境结晶,让线性美有情感和人格的表现,而不是只得到躯壳。
今年广东百年文艺大展,我由鲁迅的墨迹也想到了一个画家,他是陈师曾,一个捍卫文人画传统,令我有点感动的人。他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传统绘画里融入了市井风情与对传统绘画的那份执着的坚持与喜爱。两人年轻时曾为教育部同事,鲁迅喜欢挖苦他,但他的画感动了鲁迅,让鲁迅对他的认识终有了大的改观。这个画就是《北京风俗图》,图中有吹鼓手、打执事。据说这是他追花轿、体验民俗活动后的感悟升华。我现在并不是说想学陈师曾也来画风俗图,而是为这件事有点感动,也希望探索精神的实质。我们生活中会有琐事摩擦,但在一幅画面前,大家都是公平的,艺术能抚慰人心,甚至搭建感动和沟通的桥梁,不言自明,它就在那里。我由此也想进一步探寻线条在中国写意画中的表现,神态最好轻松自然,从我在经验里累积来的体会带给观者踏实感。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宋代的大画家郭熙论山水画说“一切生命的韵律、生活的节奏全都由这个虚空的‘无’而生”。山水有可住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有了画,内外就发生交流。这是我接下来希望做的一些有意思的事,诗可以“兴观群怨”,画也可以“兴”能够“观”,直到心摆脱了束缚桎梏,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逍遥游,才会无限满足地看到整个世界。
赖智豪 《草木本心》245x155cm 2019年
赖智豪 《春风花草香》245x123cm 2019年
赖智豪 《法国写生》60x45cm2017年
赖智豪 《法国印象》180x98cm 2017年
赖智豪 《晴天和日静赏闲云》245x123cm2019年
赖智豪 《心随花开》245x123cm 2020年
赖智豪 《晔若春荣》245x186cm 2020年
赖智豪 《新绿》245x186cm 2020年
赖智豪 《素节抱霜》245x155cm2019年
赖智豪 《素节迎春》180x96cm2020年
赖智豪 《亭傍溪湾》245x123cm 2021年
赖智豪 《云岚掩深扉》248x120cm 2018年
赖智豪 《重楼晚照》193x170cm 2019年
赖智豪 《闲抄手札数则》160x95cm 2018年
赖智豪行书《题兰诗数首》197x73cm 2018年
赖智豪行书《题山水诗数首》244x120cm2018年
赖智豪行书《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233x492cm 2021年
艺术家简介
赖智豪:1978年出生,祖籍广东佛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山水艺委会主任。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清代篆刻家,书画家,篆刻最为著名,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为西泠八家之一......
李流芳 (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三十二岁中......
任惠中,1957年12月25日生,山东省莱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专业博士课程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
《明人画千秋绝艳图》是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一幅长卷仕女绘画,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卷在6米多长的画面上,绘写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从秦汉到明代各个朝代中比较著名、见诸于史实或......
胡佩衡(1892.6—1962.3),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外号胡涂克图,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因祖辈做粮商,迁居北京。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
漆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一。自先秦起,漆器、漆塑的出现,至后世的漆画、漆艺的应用,因其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从而谱写了独特的辉煌历史。
王阔海,1952年生于山东招远市,1970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央电......
师云南晋宁人,姓唐,俗名泰,字大来。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经选,不赴。国变后,礼无住老人祝发,遍参吴越名宿,于湛然处,发明大事。出世于鸡山石钟,滇南衲子浩然趋附。康熙癸丑冬,示微疾,趺......
孙晓云1955年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部队服役八年。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中国书协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
版权所有 © 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建议使用1920X1080分辨率浏览本站
Copyright © 2001-2025 www.ltsh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