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诚老师和《鹰》
梁明诚,1939年生于广东南雄,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委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雕塑作品有一百余座(件),代表作有:《新娘》、《广州解放纪念像》、《珠江母亲》、《珠江女》、《人》、《大提琴》、《钢琴》、《冼星海》、《重庆谈判》、《宋庆龄》等。
作品《少女》获“1981年意大利卡拉拉国际雕刻交流会”第二名,《重庆谈判》获“第九届广东鲁迅文艺奖”。
出版论著及作品集有:《在米开兰哲罗的故乡》、《信马人生——梁明诚雕塑作品集》等。
潘鹤、梁明诚合作《大刀进行曲》
提倡教学、社会的互相碰撞和检验
采访:罗春光,学生记者:彭沁宇,陈玲燕
我是不折不扣的广美人,1959年毕业于中南美专附中,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院雕塑系,1978年开始在广州美院雕塑系任教,1987年任雕塑系主任,1991年任广州美院副院长,1992年任院长。一路过来,见证了学校的成立、发展和壮大,参与了学校的建设,经历了学校的困难,同时感受到了学校发展的喜悦和欣慰。
梁明诚 女生产队长 石膏 高100厘米 1960
顺应改革发展,教学方法从薄弱到丰富
广州美院从创办时的“中南美专”到今天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从中央派胡一川院长以及全国各地的老师组建学校,到今天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我都经过了。我是1955年考上中南美专附中的。当时的教学特点是一方面推行很严格的写实素描,另一方面继承优良革命传统:每年下乡。这种教育方法对我们年轻人很有用。自苏联引进写实素描教学方法之后,全国培养了大量具有很强写实基本功的青少年。
当时广州美院和全国其他几大美院的教学方法一样,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打下很坚实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的基础。强调面向工农兵,在业务上建立扎实的写实基础,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基本面貌。这个传统随着“文革”爆发、学校停办就中止了。
梁明诚与妻子吴海鹰、女儿梁小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美院率先做了很多顺应时代潮流的工作:一方面是引进外来专家,增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设计专业的兴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在全国美院中率先办起设计专业,这个在全国是比较突出的。
在造型艺术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改革:在强调对基本功的灵活把握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去模仿模特,而是很主动地去把握模特的特点,主动去表现。从模仿到表现,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模仿是一点都不能有差错的,完全、绝对写实的。
但在写生中,学生要有自己主观的审美要求,有自己思考的角度,这就是主观的东西,继续抓下去,就是表现。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后来美术学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整个路子活了,也打开了眼界,学校开始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课,也派教师到国外留学。
1980年,文化部派我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主要学习石刻与铸铜技术。回来以后,我向全校介绍了当时的西方艺术创作理念,也写了一本小书,叫《在米开朗琪罗故乡》,介绍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梁明诚 海风 铜 1981 摄于广州美术学院梁明诚雕塑园
1978年改革开放,广州是一个沿海城市,开放、多元的风气对我们的创作和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一年我刚好调回广州美院当老师,担任材料教研组组长,首先要学会运用玻璃钢创作,再发展到打石头和铸铜等其他材料。从那之后,我们教学中材料的使用开始多元化,方法上也开始摆脱过去的一些食古不化的做法。
当时我就提出来,一定不要“死对模特”,一定要搞“自选动作”。模特站在那里,你做一个雕塑,不是照着他做,而是照着他在你心中的动作来做,而且是自己选一个动作来做;模特可以自由行动,不是死站着一个姿态让你对着做。就这样,雕塑系开启了新的创作方法,随后触类旁通,各个专业都有了新变化。
梁明诚 钢琴 铜 高400厘米 199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美术教育、美术教学方法逐渐丰富和系统起来,广州美院的专业发展、学科建设越来越完善了。当年中南美专成立了一个图案组专门画图案,这就是今天广州美院设计专业的“祖师爷”。当时图案组只有一两位老师,几个学生,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很薄弱。这个图案组后来发展成工艺美术系,再发展成设计系,再后来成为设计学院,产生了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
造型艺术的发展也很明显:从严格写实的、表现生活的教学理念,到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进行创作的教学方法,灵活了很多。我看这几年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创作,学生的创作思路更宽,不少作品有天马行空的感觉,这是我们多年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成绩。
60年来,广州美院就是这样从一个弱小的学校变成现在这么丰富的、充实的艺术院校,这个转变过程非常明显,我为此感觉很欣慰。
1963年,梁明诚在创作《新娘》
大学三年级创作《新娘》
回想一下,当时在雕塑系读书时条件比较差,上课主要就是对着模特做雕塑,没有别的课程,等我本科快毕业的时候才开始有石雕课。而现在的雕塑创作课程材料多种多样,很丰富,有铸铜的、玻璃的、陶瓷的、玻璃钢的,等等。当时只有翻石膏,雕塑完成之后,老师觉得好的就可以翻石膏保存下来,不要的就把泥巴打掉,不要了,所以我以前做的作品很少留传下来。
大学三年级时,我创作了一个作品《新娘》,大学四年级时打成石雕。这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也算是我的成名作了。
梁明诚 新娘 石 1963 摄于广州美术学院梁明诚雕塑园
当时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随着我们的教学手段逐步丰富起来,学校号召我们学习民族民间工艺,老师们都到敦煌去参观,回来把临摹作品给我们看,学生也开始模仿古代的一些创作风格,而《新娘》就是我学生时代向民族民间创作学习的一个例子。
1963年,我们下乡到农村。当时刚刚过了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1962年),经济开始好转,生活也有所改善,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下乡时,刚好遇到当地的婚嫁喜事,村子里放鞭炮吃喜酒,喜气洋洋,气氛热烈,这样的情形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当时我刚刚23岁,参加当地的婚礼时,乡亲们就把新娘拉过来说:“画家,来给新娘画像!”我就给漂亮、贤淑的新娘画了张速写,后来就很自然地创作了这个雕塑。这真是很美好的回忆!
创作实践证明,可以搞很严格的写实主义,可以搞很开放的写实主义,也可以搞很浪漫的写实主义。过去只有条路,路是不错,也很好,但却太唯一了。艺术的路应该是宽广、多样的,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从意大利回来之后,竭尽全力地尽可能引导学生们往开拓思维这条路走,练习基本功是需要的,但是这种基本功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死对模特的,要做到离开模特也能够创作。只要在基本原则之内,创作方法是可以自由发挥的。
1973年,梁明诚 (左二) 与潘鹤、唐大禧合作《占领总统府》
教学创作齐头并进
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开始狠抓教学质量,我们主要做了这几点:
一是树立起广州美院的学习标杆,在《美术学报》每期专刊登载、介绍学校有成就的艺术家。
二是推举美院九位终身教授成为各个专业的学术旗帜。
三是199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具有轰动效应的“’95院展”。这个展览整个筹备过程花了三年时间,通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多次筛选、评选,选出几千件作品到北京参加展览。学校借此来调动各个系师生们的积极性,把学习、创作的气氛搞得很浓厚。
“’95院展”充分展现了广州美院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这次展览的成功举行,在全国造成很大的影响,以致后来,国内其他美院也对我们的“95院展”争相效仿。
梁明诚 掷铁饼 铜 高200厘米 1997
我在广州美院当教师时提倡“创作教学齐头并进”,以及“影响大于讲授,示范大于指导”的教学思想。学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我也经常关注,我觉得非常好,前所未有的好。我为现在的领导班子高兴,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现在广州美院每年一度的全景式的学生毕业作品展览在全国都有影响力,每年有十多万热爱艺术的在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提到国内的美术教学模式,我觉得,不能不提广美。同时,广美的设计类教学在全国影响也很大,很多师生创作的作品都能投入生产,不但有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雕塑系办得也很成功,师生作品每年都能获得全国性的奖项。师生们的努力使我们的美术教育逐步成熟,并奠定了广州美院在全国美术院校的地位,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美院开门办学,学生走向社会去实习,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作品可以直接面对社会,社会可以考验学生的作品和素质,教学和社会互相碰撞,互相检验,而且还可以不断提高,这种做法,我觉得很好。
1988年,梁明诚在创作《苏兆征像》
把“梁明诚雕塑园”办成美院师生的“第二课堂”
最近,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广州美院大学城校区南侧沿江绿化带规划、建设以我的作品为核心的“广州美术学院梁明诚雕塑园”,面积约7.95万平方米。我现在的工作主要放在这个雕塑园的建设上,要把小雕塑放大移到雕塑园里;已经摆了四五件作品,等到今年60周年校庆日时至少有20件大型雕塑放在那里,就有一定规模了。我很乐意去做这个事。雕塑园与学校的美术馆专业展示平台相结合,即可以办成美院师生的“第二课堂”,学生课外时间可以去观摩,也可以为广大师生和民众提供具有艺术气氛的户外休闲、旅游和观光的场所。
广州美术学院梁明诚雕塑园
我很感谢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厅,以及学校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当然,我的作品首先是贡献给广州美院的,我和学校说好了,只要放在这里就是属于广州美院的,不是属于我的,我心甘情愿地奉献给学校。我是广美人,从开始学艺术创作到工作都是在广州美院度过的,现在,我自己一辈子的作品都愿意无偿地奉献给学校。
梁明诚 风浪 铜 高200厘米 1997
梁明诚 上马 铜 2002 摄于广州美术学院梁明诚雕塑园
梁明诚 高原之春 铜 2004 摄于广州美术学院梁明诚雕塑园
梁明诚 冼星海 铜 1998 摄于广州美术学院梁明诚雕塑园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清代篆刻家,书画家,篆刻最为著名,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为西泠八家之一......
李流芳 (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三十二岁中......
任惠中,1957年12月25日生,山东省莱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专业博士课程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
《明人画千秋绝艳图》是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一幅长卷仕女绘画,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卷在6米多长的画面上,绘写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从秦汉到明代各个朝代中比较著名、见诸于史实或......
胡佩衡(1892.6—1962.3),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外号胡涂克图,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因祖辈做粮商,迁居北京。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
漆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一。自先秦起,漆器、漆塑的出现,至后世的漆画、漆艺的应用,因其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从而谱写了独特的辉煌历史。
王阔海,1952年生于山东招远市,1970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央电......
师云南晋宁人,姓唐,俗名泰,字大来。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经选,不赴。国变后,礼无住老人祝发,遍参吴越名宿,于湛然处,发明大事。出世于鸡山石钟,滇南衲子浩然趋附。康熙癸丑冬,示微疾,趺......
孙晓云1955年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部队服役八年。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中国书协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
版权所有 © 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建议使用1920X1080分辨率浏览本站
Copyright © 2001-2025 www.ltsh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