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夏燕靖教授应邀来到“上美讲堂”,用“穿越者”的眼光考察明朝的服饰历史,开讲“穿越回大明--博物馆里的明朝服饰艺术”。此次讲座是“上美讲堂”在上海大学21学年秋季学期举办的最后一次讲座,特此选择了明朝服饰艺术这一综合性较强、受众较广的主题,讲座吸引了百余名上美学子到场聆听。据悉,上美讲堂仅于今年就已邀请到39位重要专家为上美学子开展了艺术人文领域、美术领域、设计和建筑领域的学术讲座,现场报名聆听超7000人次,通过在线平台观摩讲座实况者达数十万人,可谓是满载充实的一年。
一、艺术人文领域
9月25日,“上美讲堂”的主要创始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教授在秋季学期伊始开讲“新生第一课”--“执非凡之念 行平凡之路”,他与到场师生们一起漫谈自己的求学之路和治艺经历,分享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他在讲座中对同学们提出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的殷切期望,建议各位同学应该关注社会,读书、读报、关心时事,个人的理想、情怀和目标应该同自身的事业发展联系起来,并与社会国家的变革保持同步,结合国家需要,发挥创造能力,在前辈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在求学从艺方面,冯远教授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这十二个字对应了学习、品德和修为三个方面的要求。做人和作画有相通之处,同学们在求学治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这十二个字,根据社会主义价值观反求诸己。”在充实人生的道路上,冯教授教导同学们要学会正确“事己、事人、事事”,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从“为生活的艺术”到“为艺术的艺术”,再到“为人生的艺术”的理想境界。
冯远教授在9月25日开展题为“执非凡之念 行平凡之路”的“上美讲堂”现场
除了在学校内开设讲座外,“上美讲堂”在艺术人文类讲座方面展开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4月21日,“上美讲堂”摄制组赶赴北京,邀请水天中、徐虹、邵大箴、薛永年等知名学者录制“云讲堂”,在屏幕前与学生们面对面进行授课,探讨了有关绘画风格、生命际遇等话题。尽管疫情阻隔了授课空间,但是“云讲堂”的形式却连接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收获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水天中教授在“上美讲堂”以录播授课的形式开展题为“绘画风格与生命机遇--沙耆与石鲁的艺术历程”的讲座
“上美讲堂”在2021年上半年两度与中华艺术宫合作,其中邀请到美术理论家尚辉教授开讲“史诗的图像建构--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借此献礼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对美术工作者的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画观念自建党之初便镌刻在艺术创作者心中”--尚辉教授在讲座中回顾了百年来的经典历史画,包括木刻、漫画、连环画、宣传画等多种革命与建设主题相关的画作,“历史画有其记录历史的必要性,它是对人们历史记忆的艺术重构,它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创造了有代表性的历史场景,让一个个历史瞬间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这场馆院联动的讲座探索了艺术馆与高等院校共同推进“文教结合”、推广“公众美育”的新可能。
尚辉教授在5月21日于中华艺术宫开展题为“史诗的图像建构--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的“上美讲堂”现场
2021年度“上美讲堂”在人文艺术领域邀请到的还有朱青生、张焯、姜陆等大家,他们各自分享了在当代艺术、佛教艺术、版画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教授同学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创作中的前沿方法,拓展了同学们的艺术视野,给予同学们很大的启发。
二、美术领域
“上美讲堂”同样注重动手实践,在讲堂进行现场绘画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让美术专业的同学们收获颇丰。著名工笔人物画学者何家英教授近年来多次来到“上美讲堂”教学“中国工笔人物画系列讲座”。今年他主讲了“工笔画设色基础技法”,生动地将白描与着色形容为工笔画中两大必不可少的元素--白描是工笔画的“骨和魂”,着色相当于工笔画的“血和肉”。何家英教授系统介绍了工笔画染色的各种技法,并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演示了“分染”“晕染”“罩染”“填染”“烘染”“衬染”等技法,结合创作效果分析各种技法的优势所在,同学们得以有幸目睹何教授认真作画的风采。
何家英教授在5月10日开展题为“工笔画设色基础技法”的“上美讲堂”现场
9月13日,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家唐楷之老师在“上美讲堂”对百年“海派”书法进行了回眸,他简要梳理了海派书法艺术史,析释代表性大家的艺术风格,由此阐述海派书法艺术概论,探究其成因、演绎和发展脉络,同时反思海派书法历史和风格的局限性。总结“海派”书法,唐老师说道:“‘海派书法’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一方面它胎息于书法艺术的传统,有着丰富的底蕴文化;另一方面它融合了地域与时代的特征,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海派书法’艺术不仅主导了一个历史阶段的审美与创作,当我们回顾百年辉煌史迹,感慨海派大家卓越历史贡献的同时,亦深深感触到独特的历史境域和变迁的时代格局对书法篆刻艺术创新发展的巨大作用。”
唐楷之教授在9月13日开展题为“百年海派书法回眸”的“上美讲堂”现场
10月8日,国画家陈家泠先生来到上美讲堂漫谈写生,通过一部与其同名的电影《陈家泠》,分享了他在“三山五岳四圣地”等名山大川写生采风走过的万里写生之路:“坚持精神是写生的第一个层次,通过大量的写生来磨练意志,沉淀内心;写生的第二个层次是‘熟能生巧’,学习艺术就是‘巧则变,变则化’的演进过程;写生的第三层次是‘道’,写生不同于创造,写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丢掉写生,进入创造生活的艺术最高阶段,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自由自在地进行绘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中国画的传统精神。”观众们通过讲座和影片体会到陈先生从“和美”走向“灵变”、步入“化境”的历程,感受到了一代杰出的中国画艺术家为艺术、为梦想奋斗的精彩人生。
唐勇力、史国良、胡明哲、王宏剑、徐芒耀等一批美术创作大家也先后在“上美讲堂”开讲他们的绘画故事与心得,他们对一幅幅经典画作抽丝剥茧,讲述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背景与用笔手法,让同学们对美术与绘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设计和建筑领域
设计学与建筑学是上海美术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上美讲堂”同样是设计与建筑类大咖云集之地。
5月20日,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王受之教授在“上美讲堂”带来了题为“设计与前沿科技”的学术分享,深入浅出地探讨人工智能、数码技术盛行的时代下设计的发展与未来。他历数了当下设计师面临的五大趋势:云计算的大量使用和对新技术的可承受性,新制造技术的急剧发展,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无密码认证,量子计算。他认为,设计师既要去顺应每一个小趋势,也要不断地对整体进行系统思考,“设计是在两个极端之中的东西”,一个极端是“被遗忘”,一个极端是“乌托邦”。王教授教育道:“大部分时候我们所做的设计是被遗忘的东西,仅仅是重复对形式的改造,而不是真正的创意,只有在设计中带着乌托邦的思想,设计才能经久不变,深入人心。设计师要具备两个特质,在矛盾之中找到平衡,培养谦虚做人的态度和捍卫真理的勇气。”
王受之教授在题为“设计与前沿技术”的“上美讲堂”中讨论设计师的角色定位
设计与建筑学科下包含了许多专业方向,这些细分领域深刻影响着日常生活,也对宏观规划与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密切相关。景观设计专家钟律老师在“上美讲堂”分享了她“关于一座城市的焕新与想象”--“城市未来空间需要大胆重塑自我,城市是一个容器,也是一个更大的空间,它不仅盛放着生活在这里每一个人的身体、工作和生活,更装载着每个人的灵魂、发展和未来。”钟老师主持了苏州河静安段、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黄浦展区、嘉兴市建党百年“九水连心” 景观提升工程等项目,她在介绍这些项目的同时引出了自己对未来城市的想象: “未来城市绕不开人、生态和科技三个元素,需要满足精神、社交、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可持续设计必将是未来城市设计的重要元素。建筑与美学的未来使命就是热爱美、热爱我们的生活。”
钟律老师在11月1日开展题为“关于一座城市的焕新与想象”的“上美讲堂”现场
来自各设计领域的多名专家先后在“上美讲堂”开讲。其中,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祥明老师结合中国园林艺术,讲述了“多元、叠合、开放的城市景观空间的探索与实践”,他认为“园林作为一门艺术与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园林景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园林景观是我们和谐的城市生态、优雅的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朱祥明老师在题为“多元、叠合、开放的城市景观空间的探索与实践”的“上美讲堂”中讨论园林景观设计师的使命
书籍设计名家吕敬人教授依据差异制造记忆的原理,讲述了“书籍中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新世纪数码技术引发了传播载体的革命性变化,信息时代促使平面设计师的传统思维需要产生全新的跨越。平面设计不再只是装饰美术,而是能与时代沟通的新设计语言和语法的运用过程。”
吕敬人教授在题为“书籍中的信息视觉化设计”的“上美讲堂”中举例新冠疫情的信息视觉化设计
建筑与环境设计专家郝大鹏教授从设计实践与研究出发,从不同角度探讨设计思考的价值与可能性:“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为目标,以现实为结构,以价值为导向,来指导设计的实践。
郝大鹏教授在题为”多维度设计思考“的”上美讲堂“中分享他的设计思考
设计建筑领域的专家还有何洁、王敏、鲍莉、冯伟民、杨东汀等众多名家,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深耕多年,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设计方法论,并于”上美讲堂“平台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自2017年开办以来,”上美讲堂“已累计邀请231位名家,举办了超过365场活动,推送微信公众号讲座回顾三百余篇,形成视频影像资料近千小时,留下了丰厚的学术文献资料。学生们通过”上美讲堂“平台得赏众家所长、博古通今、增长见识。上海大学副校长聂清教授在观看今年九月开学之际的 “上美讲堂新生第一课”后评价道:“‘上美讲堂’美美与共,以澎湃之势聚宇宙天地之气,开海派文化之新局面,为中国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上美讲堂作为上海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重要学术平台之一,将持续追求卓越、开拓创新,以海纳百川之心,聚中华美育之精,育华夏艺术之英。
在即将到来的冬季学期,“上美讲堂”还将邀请到韩天雍、蔡新元、胡介鸣等专家持续举办活动,与广大艺术爱好者继续探索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清代篆刻家,书画家,篆刻最为著名,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为西泠八家之一......
李流芳 (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三十二岁中......
任惠中,1957年12月25日生,山东省莱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专业博士课程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
《明人画千秋绝艳图》是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一幅长卷仕女绘画,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卷在6米多长的画面上,绘写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从秦汉到明代各个朝代中比较著名、见诸于史实或......
胡佩衡(1892.6—1962.3),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外号胡涂克图,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因祖辈做粮商,迁居北京。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
漆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一。自先秦起,漆器、漆塑的出现,至后世的漆画、漆艺的应用,因其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从而谱写了独特的辉煌历史。
王阔海,1952年生于山东招远市,1970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央电......
师云南晋宁人,姓唐,俗名泰,字大来。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经选,不赴。国变后,礼无住老人祝发,遍参吴越名宿,于湛然处,发明大事。出世于鸡山石钟,滇南衲子浩然趋附。康熙癸丑冬,示微疾,趺......
孙晓云1955年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部队服役八年。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中国书协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
版权所有 © 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建议使用1920X1080分辨率浏览本站
Copyright © 2001-2025 www.ltsh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